第三代企业信息系统 | 制造业、地产业、消费品业的例子
最近一年多我经常谈“下一代ERP”,正在发生转型的企业信息系统不仅有ERP,实际上任何企业信息系统,不论行业性的核心系统——核心银行系统、核心保险系统、核心物流系统等等,还是职能性的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商管理SRM、人力资源管理HC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等,都有“下一代”的问题,可以统称为“下一代企业信息系统”。
(一)
企业信息系统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第一代系统的特点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业务问题,就形成了一个“企业信息系统”;这种方式下,系统通常存在于部门级或者业务单元级,服务某一部门或业务单元的需求,每个部门都要建属于自己、给自己用的系统——例如财务部门用的信息系统就是“财务系统”,甚至在财务部门内,资金处用来管资金的信息系统就是“资金系统”,审计处用来管审计的信息系统就是“审计系统”;研发部门用的系统,就是“产品数据管理系统”,销售部门用的系统,就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此类推。从技术架构上,每个系统内自成紧密耦合的体系,各自为政,并都有自己的系统用户界面,称为“单体系统”。
用高内聚性的单体系统集成、融合多个业务单元或职能,跨职能称为“企业”(enterprise,参见《企业数智化发展阶段的科普 | 连ERP都没搞好,搞个毛AI》),因而“企业资源计划(ERP)”概念就是这样来的——跨部门的信息集成,信息在一处输入、多处使用,就是ERP的基本特点。
这一代企业信息系统的优点是:无须大量定制化开发,系统投入使用后,维护简单,对技术人员依赖程度低,另一方面,预置业务功能的“套件式”系统作为“最佳实践”被企业引进实施,让企业适应软件而非让软件适应企业,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其缺点是跨系统的信息集成困难,而单体式系统内部比较死板,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这种模式从九十年代开始被企业大量应用,一直持续到今天也是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主流。
(二)
21世纪初,随着企业中间件软件(middleware)、业务流程管理(BPM)软件以及企业服务总线(ESB)等概念的兴起,用中间件软件来自动打通多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甚至用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以自动化工作流(workflow)来串接起多个系统的功能(参见《从中台回到流程 |业务流程数字化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话题》),企业信息系统发展到了第二代。
我将这一代企业信息系统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系统与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件,实现数据打通和“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但是用户界面仍然保留各个系统自有的界面;
二是前面一种模式基础上的改进, 除了实现系统打通外,多个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串接起来,形成了新的系统用户界面——打个比方,销售合同处理流程过去需要在CRM系统、报价系统、产品系统、法务系统、财务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里进行操作,如果把相关系统中的客户信息处理、价格处理、产品规格处理、合同条款审核、信用审核等等“服务”提取出来,按照业务流程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合同管理系统”,各个老系统仍然全量保留,用户处理合同的动作不是在各个老系统中,而是在“合同管理系统”新系统中操作 。
第二代企业信息系统从2005年开始进入到主流应用,除了早些时候创立的独立中间件软件公司和BPM软件公司外,例如Tibco、SAG,当时的几家头部企业软件大厂:IBM、SAP、Oracle,都把中间件和BPM作为企业信息系统改造升级的重点,在用户界面集成(门户)、流程集成(BPM)和数据集成(MDM)等方面提供解决方案,参见《业务流程管理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和方案展望》,这个趋势持续了十年直到2015年前后第三代开始出现。
其优点是解决了单体软件的“信息孤岛”、“系统烟囱”问题,缺点是技术开发复杂,对技术人员依赖程度高 ;BPM要求对单体系统进行一定的解耦,但是架构仍然比较“重”,难以灵活适应变化。
第二代算是一个过渡阶段,虽然有少数大企业采用了这种模式来改造第一代系统,但是在全行业并未对上一代系统形成彻底的颠覆;今天这种模式已经逐渐式微了,不过,第三代系统的架构继承了第二代的很多理念和技术。
(三)
2015年后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前端等关键赋能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系统发展到第三代,其特点是:
- 数据和业务服务从老系统中解耦,放到“数据和数字化平台(DDP)”上,参见《数字化和数据平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架构升级》
- 用户界面调用业务能力,面向不同用户角色及业务场景,形成移动APP、小程序及其他应用软件等各种前端形式,也支持和各种线上平台对接
- 开放平台:接入外部API服务,并以API的方式对外部输出
- 有些老系统被彻底解耦后就消失了;有些老系统大部分被解耦到平台上,只保留数据模型,没有了用户界面;有些老系统还保留了部分未解耦的功能,保留部分功能的用户界面,称为“瘦核心”。
这一代企业信息系统在技术上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DDP在国内一度被称为“中台”(或者说,中台本身是个各执一词、众说纷纭的概念),吸收了互联网公司以用户场景为核心,敏捷迭代、数据驱动的应用开发特点。不过,大多数传统企业业务的敏捷性、规范性、合规性,和互联网公司还是有较大区别,我过去几年里,曾经 多次撰文分析“中台”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参见《用数字化否定信息化、用中台否定ERP,都是在误导企业》《“中台”是怎么臭了大街的》。
第三代企业信息系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基于整合的数据管理,数字化应用根据业务变化随需而变,满足用户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企业都或多或少有着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这些存量数字化资产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切换到第三代企业信息系统的架构模式,需要经历一段系统解耦、业务转型的过程——考虑到平台的复杂性,中台是通过解耦逐步形成的,那些说一下子就能把中台建出来,真是煮大海的异想天开。在切换过程的很长时间里,老模式和新模式在同一个企业里是共存的,亦即所谓“IT双模式”。
建设第三代企业信息系统的挑战,不仅在于企业对于技术开发需求大量增加(近年来常见传统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软件开发工程师等技术人员一下子膨胀了好几倍,IT团队动辄数百甚至数千人),而且和前两代相比,企业的数字化运作方式产生了实质性变化,需要构建新能力:
1、业务组件管理的能力,即微服务治理
2、数据管理能力,即数据治理
3、管理用户体验和用户交付的能力,即产品管理
4、 基于平台进行应用持续集成和交付,即DEVOPS
正是因为存在这些挑战,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玩转第三代企业信息系统。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些策略性选择:
1,中小型企业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源来构建DDP,他们的企业数字化手段采用第一代或第二代也许就够用了。当前第一代和第二代模式下,也产生了很多新技术,方便企业低成本、快速实施,例如,单体应用变化为SaaS,中间件变化为API集成平台,BPM变化为无代码开发等。
2,企业的DDP究竟是由企业自研、自建,还是应用软件公司来提供?国外企业软件大厂的整个产品体系都在从应用软件向提供平台的DDP架构转型,这类平台产品前些年多称为“云平台”,最近这些年各家都给自己的云平台起了个名字,无论是SAP、Salesforce、西门子、达索,还是国内的用友、金蝶,还包括树根互联一类的新创公司。企业在选择这些平台时,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开发资源来驾驭开发平台?有些企业不满意供应商提供云平台的能力,或者顾虑到供应商锁定的风险,选择自己来自己搭建DDP。
3,企业的DDP究竟该覆盖多大范畴 ,是全企业内无所不包、一个企业有一个DDP,还是不同职能领域有不同的DDP?这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架构规划。
(四)
在很多行业里都可以观察到中国企业信息系统的代际进化。
例如地产行业,下图是2010年某公司的地产信息化宣传材料,这是典型的一代到二代的模式。虽然看起来有数据、流程和用户界面集成的理念,但是应用系统仍然是按功能的条块分割,而且,在那个年代真正实现了跨系统全面底层集成的企业案例落地的基本没有,这个美丽的图景也就只出现在销售人员的宣传中:
最近三年以来,地产行业数字化和十几年前相比取得了显著进步——仅以营销领域为例,请看下图,基于共享的数据和数字化平台,面向客户、面向销售人员、面向销售代理、面向案场管理、面向公司营销管理等不同的用户和应用场景,可以使用共同的业务和数据服务来开发数字化产品,这就是典型的第三代企业信息系统的模式:
(五)
同样,在制造企业里,下图这样的架构图是典型的第一代/第二代企业信息系统模式,各个IT系统:ERP、DMS、MES、PLM、SCM等等各司其职,系统与系统之间建立集成关系:
下图是我几年前画的制造业向第三代企业信息系统架构转型的设想(参见《再论中台 | DDP带来企业核心系统的革命》),打破系统界限,面向制造数据分析、移动应用 、HMI人机互动等不同的数字化场景提供服务:
这种基于用户场景(use case)的数字化产品,而非基于流程管理的应用系统,在制造企业中可以开发出来很多用户场景:
例如树根互联的产品理念也是包括了工业物联网平台,以及支持工业数字化产品开发的业务中台:
来源:树根互联宣传材料
(六)
我们最后来看消费品企业的下一代信息系统的转型,正如我在《中国快速消费品企业的数字化历程和启示》文中所写,过去消费品企业的信息系统都是按照生产ERP、销售ERP、DRP、POS、营销数字化等等职能系统来构建的:
和其他行业相比,中国消费品企业的信息系统更早受到互联网公司“中台”思想的影响,在全渠道零售、全渠道数字化营销等领域纷纷开展中台改造。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虽然“中台”转型的技术架构容易实现,然而中国企业在服务治理、数据治理、产品管理等能力建设上却非一日之功,连ERP的业务流程管理都玩不转,更遑论拆散ERP玩敏捷?
展望未来,DDP不仅是解决前端数字化的敏捷性问题,还支持了人工智能(AI)对数字化场景的“赋智”。我们以“智能动态定价”的场景为例:
零售企业在全渠道数字化平台的“价格中心”里维护商品的标准价格
顾客在他的数字化终端(例如购物APP或者小程序)上搜索某个商品相关的关键词,例如“羊绒大衣”
“搜索中心”根据顾客的偏好,产生一系列羊绒大衣相关商品搜索结果
搜索结果排序根据后台系统(包括ERP、价格优化等系统)的库存可用性以及营收优化策略来显示
可购商品按照需求预测(例如市场动销情况、竞争对手定价情况)以及相关的价格和促销优化策略,实时给出动态价格
顾客在其APP上获得个性化的商品推荐和报价
顾客用个性化价格下单,后续在全渠道数字化平台上进行订单处理
这样人工智能驱动的应用场景,是第三代企业信息系统追求的“数智化”目标。
更多关于企业信息系统和下一代ERP转型咨询,请关注: